English

拷问的不仅仅是灵魂

1999-10-27 来源:中华读书报 遇舟 我有话说

一个人在何种境况下才会直面自己的灵魂?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。英籍匈牙利作家阿瑟·库斯勒在《中午的黑暗》里告诉我们:监狱。

苏共三十年代大清洗运动中,形形色色的“分子”层出不穷,有幸回到监狱——他们中相当一部分曾是那里的常客,只不过以往尽地主之谊的是沙皇而这一次换了新主人——重温旧梦的不可枚举。《中午的黑暗》里的主人公鲁巴肖夫已经在梦中多次被邀请入狱,“当局在这里”,这一时刻的来临只会让他觉得如释重负。

监狱的高墙是对人身自由的羁押,但也无法约束思想的流动。肉体本是臭皮囊,对它的禁锢从另一方面而言使思想有了再度活跃的空间。鲁巴肖夫曾为了党的利益奔走于西方敌对国家之间,忙碌中放弃的独立思考的权利得以在牢房里重新拾起。

对昨天的回忆是鲁巴肖夫心理活动的主体。时空的交错使他徘徊于昨天与今天之间,也令他不得不做出某些当时有意无意忽略的结论。

昨天。参加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们围坐在长条桌四周,以哲学家的眼光梦想掌握权力,目的是废弃权力;梦想统治人民,目的是让他们不再被统治。

今天。他们又在哪里?“不错,他们的头脑曾经改变了世界的进程,却都吃了一颗子弹,有的在前额,有的在后脖颈。”

昨天。比利时的码头工人在党支部书记小洛埃领导下,响应“那边”的号召拒绝为资本主义战争服务,举行罢工。鲁巴肖夫作为“那边”来的同志,却肩负着劝他们复工的使命。其实,劝说是没有必要的。他只需以干巴巴的口气说:“希望你们执行中央的决定,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向政治上不怎么成熟的同志解释清楚。”一周后,小洛埃上吊自杀。

今天。因政治分歧,鲁巴肖夫入狱。隔壁的402号大呼“皇帝陛下万岁”,并对鲁巴肖夫的入狱如此评价:“你活该”,“狗咬狗”。

昨天。在驻外机构,年轻的女秘书阿洛娃说:“你愿意怎么样待我都行。”几个月后,她因政治不可靠被撤职,奉召回国。面对作证的要求,鲁巴肖夫一言不发。阿洛娃被枪决。

今天。老友、审讯官伊凡诺夫指出:“到你自己脑袋不保的时候,你才愿意表示忠诚,这就结果了阿洛娃。”

……

梦境与现实交织构成的不仅仅是悬念,还是一个具有压榨力的机制。在为之奋斗的制度下坐牢而产生的彷徨与苦闷,被这机制活生生地压迫出来。无路可逃。

审讯者伊凡诺夫与被审者鲁巴肖夫是旧友,后者曾救过他一命。两人相互了解,具有类似的思维方式。伊凡诺夫的审讯态度温和,攻心为上。他俩的对话与其说是审讯,不如说是关于权利、政治、人民的形而上的哲学思考,落点却是形而下的:伊凡诺夫想把案子归于公开审判而非行政审理,要求鲁巴肖夫“炮制一份口供”,或许能保住一命。这种赤裸裸违背道德的保命哲学引起鲁巴肖夫的反思。“历史教导我们,谎言常常比真理对它更有用,”他在日记中写道:“因为人类是懒散的。我们不仅迫害人们行为中的邪恶的种子,我们也迫害他们思想中邪恶的种子。”

主审人与被审者之间的对话激起了思辩的火花。入狱二十天后,鲁巴肖夫写道:“我们似乎面临着历史上的一个摇摆运动,从绝对专制到民主政治,从民主政治又摇摆回来到绝对的独裁。”言者用的代词是“我们”,或许他还抱有一丝幻想,以为自己依然是人民的一员。于是,在思维惯性的驱使下,他打算屈服。这时他和狱友、402号的对话便极具讽刺意味。402号是旧沙皇制度的忠诚卫士,执著于旧道德,一力维护他的尊严,“为自己的信仰而生,为它而死”,他不屈服。鲁巴肖夫是推翻沙皇统治、建立新政权的元老之一,此时却为了“革命的需要”而放弃了体面。“我们已用理性代替了体面”,他告诉402号。自豪、自信,还是自欺欺人?用来代替体面的不知是什么。

另一位审讯者格列金可没有兴致跟他讨论哲学。这位视伊凡诺夫为犬儒派、自诩为道德派的新生力量,有自己的实践经验:只需在体质上下功夫,没有击不垮的犯人。尽管他和伊凡诺夫同是掌握权力者,但年轻人显然更能适应体制的需要,残酷、冷漠,对“敌人”毫不留情。他们对审讯的分歧,隐含的是两种人命运的差异。

格列金的拷问咄咄逼人,居高临下。这迫使鲁巴肖夫直面真实的自我。为了保住生命——或曰为了能够继续工作——鲁巴肖夫曾发表悔过声明;为了洗脱自己他曾公开与阿洛娃划清界限,扮演了不光彩的凶手角色;在伊凡诺夫和风细雨的审讯中他还可以大谈哲学与人生,而在格列金从体质到精神的折磨下他只能接受组织安排的命运。尽管走上刑场前他已经意识到这一切隐含着谬误与危机,却依然义无反顾。和其他在法庭上声泪俱下、痛骂自己的革命者一样,他认为个人生命与名誉的牺牲是为了某个崇高的目的,坚信逆时代大潮而动只会被历史车轮碾为齑粉。

对鲁巴肖夫而言,一死百了。对更多活着的审讯者与被审者而言,拷问或者永无止期。

(《中午的黑暗》,[英]阿瑟·库斯勒著,董乐山译,译林出版社出版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